筑廣廈千萬間 圓百姓安居夢
省域:多層次織密扎牢住房保障網
“居者有其屋”是老百姓的樸素愿望。近年來,江蘇省持續將保障性住房建設列為政府重要民生實事,不斷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并多渠道籌集保障性住房,持續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積極構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出臺“一攬子”政策 城鎮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住房保障中等偏下收入線標準覆蓋全省城鎮所有人群的4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占上年度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左右;住房困難標準為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5平方米及以下,高于全國人均10平方米的標準;保障面積標準為當地人均建筑面積的60%以下,不低于15平方米,不高于20平方米……據了解,江蘇住房保障的收入線標準、住房困難標準、保障面積標準三項指標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近年來,江蘇先后出臺廉租住房保障辦法、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等系列規章制度,把城鎮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棚戶區居民和新就業、外來務工人員依次納入住房保障和改善范圍,基本實現了對各類住房困難群體的全覆蓋。到“十三五”末,全省城鎮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所有市縣全部建立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制度,并根據本地區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對準入標準實行動態調整,實現了由單位保障向社會保障、由覆蓋城鎮戶籍家庭向覆蓋城鎮各類住房困難群體、由單一保障向多層次保障的根本性轉變。
惠及百姓超千萬人 住房保障覆蓋率提升至26%
切實增加房源供應數量是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的基礎。對此,江蘇通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積極推進棚戶區危舊房改造,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住房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2008年至2020年,全省通過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等渠道,新增各類保障性住房374.09萬套(間),1000多萬城鎮常住人口住房困難現象得到顯著改善,城鎮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蓋率由2010年年末的不足10%提高到2020年年末的26.06%。城鎮中等偏下收入(含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同時,積極采取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并舉等方式,加大對新就業無房職工、城鎮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的保障力度。
加大對新市民保障力度 年內新開工保障性租賃住房12.14萬套
今年8月,《江蘇省“十四五”城鎮住房發展規劃》出爐,明確要基本完成城鎮棚戶區(危舊房)改造,有效增加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以新市民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
目前,全省保障性租賃住房新開工(籌集)12.14萬套(間),已超額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達的9.56萬套(間)的年度目標任務。
“‘十四五’時期,江蘇將持續增強全省城鎮住房保障能力,預計完成城鎮棚戶區(危舊房)改造60萬戶,改造覆蓋率達98%;新增公租房保障戶50萬戶(人)。”據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住房保障與住房改革處副處長汪享生介紹,江蘇還將以人口凈流入多、房價高的大城市為重點,面向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積極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租金將低于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力求將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提高到28%。保障性租賃住房將由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引導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堅持“誰投資、誰所有”,主要利用存量閑置土地和閑置房屋建設、改造,包括利用集體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產業園區配套建設用地和適當利用新供應國有用地建設,切實增加房源供給。
南京市啟動新一批共有產權保障房選房工作
日前,南京市開展第三批剩余共有產權保障房選房工作,通過審核、公示的399戶家庭分批次參加了此次選房。據了解,此次房源分布于丁家莊二期、西花崗西兩大保障房片區,均為現房。其中,丁家莊二期105套,西花崗西294套,面積為45~85平方米,共有4種戶型。
早在2015年,南京市就啟動了共有產權保障房工作,房源主要包括政府委托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在普通商品住房項目中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及政府收購用于住房保障的普通商品住房。南京市岱山、上坊、花崗、丁家莊四大保障房片區均有共有產權保障房房源。
家住岱山明尚東苑小區的程先生是較早享受政策的“老住戶”。2016年9月選房后,程先生于2017年12月如愿遷入新居。此前,程先生一直未購房,與家里老人同住。“當時我買這個房子的時候每平方米只要9925元,周邊小區單價基本都在1萬元以上了。”程先生表示,雖然是保障房小區,但生活還是很方便的。小區周邊配套了好幾所學校,公交線路也很多,“等家門口地鐵7號線開通以后,出行會更加便利。”
每年四季度,南京市住房保障部門都將會同相關部門、各區政府編制共有產權保障房籌集計劃,合理確定下一年度供應規模和結構。目前,南京市累計供應共有產權保障房4205套,包括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1943戶、首次置業無房家庭1407戶、新就業大學生855戶。
據了解,南京市共有產權保障房以中小戶型為主,單套建筑面積原則上不超過90平方米,主要供應三類人群:一是符合條件的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二是具有本市戶籍且在本市無房屋權屬登記、交易記錄的城鎮居民無房家庭;三是具有本市戶籍且在本市無房屋權屬登記、交易記錄,簽訂勞動合同且連續繳納社會保險2年及以上,全日制院校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未滿5年的新就業人員。
在共有比例方面,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不得低于50%,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不得低于70%,其他保障對象不得低于80%。
“南京市在共有產權保障房相關制度制定之初,就確定了兼顧托底保障和城市發展的雙重目標。發展共有產權保障房可以幫助部分買不起商品住房、又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鎮中低收入家庭和‘夾心層’住上合適的房子,是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的有益探索。”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房改和保障房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
實現住房分層保障全覆蓋 常州市打造住房保障新模式
“讓老百姓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樂居一直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多年來,我們始終把住房保障作為重要民生工作來抓。通過不懈努力,2017年,我市住房保障全覆蓋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常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住房保障處副處長壽可說。
近年來,常州市不斷探索住房保障工作新做法,在有效改善城鎮戶籍困難群眾住房條件的基礎上,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問題,積極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實現住房分層保障全覆蓋。
降門檻擴群體 提前實現“應保盡保”
“那簡直跟做夢一樣,腦海里面就像在放電影!”住在常州市青韻雅苑小區的高強,在回憶初次踏入屬于自己的家時,仍然難掩激動之情。“雖然不是買下來的房子,但我們終于有了一處屬于自己的、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感謝政府的好政策。”
高強是常州市某賓館洗衣房職工,愛人在醫院做護工,家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一家三口原和父母同住,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生活越來越不方便。
一次偶然的機會,高強從電視上看到常州市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新聞,讓他萌生了“申請試試”的念頭。在了解相關政策之后,2018年7月,高強遞交了申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過了僅僅100天,他就收到了選房通知,十幾天后順利拿到了鑰匙。
高強租住的青韻雅苑小區位于市中心青洋路東側,共有8幢樓、1751套房,下樓步行10分鐘就是地鐵站,周邊菜場、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高強租住的68平方米戶型,月租金只需要275元。如果是低保戶,房租還會更低,僅僅需要幾十元,還能享受免交物業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談及現在的居住狀況,高強十分滿意:“我不僅自己享受了好政策,還會經常跟情況類似的親戚朋友宣傳,讓他們也能早一點擁有像我這么好的住處!”
據壽可介紹,早在2012年,常州市就全面實現了中低收入家庭“應保盡保”。2021年,常州市區低收入公租房申請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調整為2525元(含)以下,中等偏下收入公租房與經濟適用住房申請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調整為4036元(含)以下,全面覆蓋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的住房困難群體。
在解決好市區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后,常州市將目光聚集到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2013年,常州市出臺相關政策,讓環衛工人享受到與本地市民相同的住房保障福利,近300戶環衛工人家庭喜遷新居。2020年,常州市進一步拓展保障方式,以貨幣化形式作為補充,進一步完善全市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將市區符合條件的環衛職工全部納入保障范圍。2021年,該市發放租金補貼26.7萬元,惠及環衛工家庭96戶。
小設備發揮大作用 公租房也可以很“智慧”
如果電動自行車(以下簡稱“電動車”)進入樓棟,樓道內監控系統會不停閃爍并發出語音提示;如果繼續將電動車推入電梯,則會觸發警報,電梯門常開無法運行,同時工作人員會人工“喊話”并到現場處理……為有效阻止電動車上樓、杜絕安全隱患,常州市保障房小區金安家園內10幢高層住宅樓全部安裝了這樣的智能化阻車系統,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從源頭杜絕電動車上樓的現象。目前,常州市共有4個高層保障房小區,68臺電梯轎廂內及34個單元門入口處均安裝了電梯阻車器,有效阻止了1263起電動車上樓事件。
針對高層住宅另一大安全隱患——高空拋物,常州市在部分保障房小區試點安裝了高空拋物監控系統,通過攝像頭對樓棟高、中、低層進行全覆蓋監測。只要監測到高空拋物情況,系統會第一時間發出警報并自動保存過程錄像。工作人員可通過高清視頻對軌跡進行追溯,鎖定拋投人員,并開展事后取證指認,從而有效減少相關事故發生。
獨居高齡老人是保障房小區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群體。今年7月,常州市創新性地在首批試點改造的獨居老人家中安裝了智能水表。工作人員可通過APP,遠程查看老人的用水情況,對其生活狀況進行動態監測。當用水量出現異常時,APP會提醒工作人員及時上門查看,進一步保障老人們的居住安全。
聚焦常住人口住房問題 讓青年人才“留下來”
咖啡吧、書吧、影音室一應俱全;健身房、桌球室、茶室均可免費使用……在常州市溪星人才公寓,有一片專門為年輕人打造的天地,讓租客們在閑暇時能夠享受到多姿多彩的娛樂生活。
溪星人才公寓是常州市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之一,通過對閑置安置房進行改造,解決了轄區內高新企業技術人才的居住需求,優質的居住環境和實惠的租住價格讓這里很受歡迎。自今年9月底精裝交付以來,項目入住率已超過90%。
來自蘇州的吳韻是公寓租戶之一,目前就職于附近的一家汽車制造企業。吳韻在申請通過后順利入住,成為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眾多年輕人之一。談及在這里的居住感受,吳韻表示,輕松愉快的氛圍讓他很滿意。“居住在這里的基本上都是同齡人,平時和他們在一起打打桌球、玩玩劇本殺,有時候去健身房跑跑步,感覺生活很充實。”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要求重點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保障性租賃住房作為“新生事物”,全國還沒有較為成熟的推進模式,常州市正在積極探索。
“一方面,按照‘人才跟著產業走,公寓跟著產業建’的思路,我市加大新建力度,在各產業園區、就業創業人才集聚區配套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人才公寓)。另一方面,我市還積極盤活存量資源,要求各轄區(市)和常州經開區摸排閑置資產,將存量閑置房屋改造為保障性租賃住房(人才公寓)。”壽可說。
如果應屆畢業生還沒成為常住人口卻有來常州就業的意向,該怎么辦?為進一步提高人才吸引力,常州市和多家酒店合作,創新性地打造了青年驛站,為待就業青年提供了交通便利、環境宜人的臨時住處。有意向在常州就業的大學生們,只需在網上上傳畢業證書等相關資料,通過審核后,就可以免費入住合作酒店至少7天,還能參加全市統一組織的工業旅游,參觀各大企業,尋找自己心儀的職位。
【拓展】
江蘇省出臺實施意見將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50萬套(間)以上
日前,江蘇省出臺《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進一步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
《意見》明確,“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50萬套(間)以上,南京、蘇州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占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比例力爭達到30%。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完善,城市住房租賃市場結構性供給不足得到有效緩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明顯改善。
《意見》要求,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城市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優先保障其中從事基本公共服務行業的住房困難群體,不設收入線門檻,以建筑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各地要按照“租戶可負擔、企業可持續”的原則,建立科學合理的租金定價機制,并加強對租金水平的指導監督。
在建設方式方面,《意見》要求,要充分利用存量房屋改造,對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商業辦公、旅館、廠房、倉儲、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規劃原則、滿足安全要求、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允許產權所有人或單位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企事業單位土地使用權人可以利用自有閑置土地自建或與其他市場主體合作建設運營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產業園區企業利用配套建設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的用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鼓勵產業園區將各工業項目的配套比例對應的用地面積或建筑面積集中起來,統一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通過自建或聯營、入股等方式,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運營保障性租賃住房。
此外,《意見》還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專業化規?;》孔赓U企業、國有平臺公司建設和運營管理保障性租賃住房。各地新建普通商品住房項目,可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并鼓勵在地鐵上蓋物業中建設一定比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